美国与利比亚的冲突始末
美国与利比亚的冲突始末
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斯相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利比亚地区曾先后属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土耳其;1912年意大利王国于意土战争战胜奥斯曼帝国,使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一意属利比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建立了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
地理位置
国旗
国徽
利比亚与美国的关系一直很好,美国在利比亚建有最大的海外空军基地——惠勒斯空军基地,还有众多的美国公司在利比亚投资。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统一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在新政权建立后,卡扎菲即宣布“将为建设革命的、社会主义的、进步的、致力于同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斗争的利比亚而奋斗”。在外交上,卡扎菲采取比较强硬的、自主的外交政策。利美关系开始走下坡路。1970年6月,宣布收回惠勒斯空军基地。1972年底,又废除了同美国签订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合作等九项协议。美国人的恼怒可想而知,两国关系降到代办级。1973年,他又掀起以“国有化”为标志的“石油风暴”,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利比亚的西方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收归国有。美国又首当其冲,到70年代中期,美国在利比亚的所有石油公司全部被卡扎菲收归国有。在中东问题上,卡扎菲采取强硬的反以色列立场,主张阿拉伯统一,反对美国的中东政策。1973年阿以战争期间,卡扎菲联合其他9个石油输出国一起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及荷兰实行禁运。
穆阿迈尔·卡扎菲
卡扎菲上台之初与苏联的关系也比较冷淡,他称苏联为“帝国主义”,是“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敌人”。但他逐渐认识到在两极体制下,靠拢苏联对利比亚会有帮助。当苏联拉拢他时,卡扎菲做出了积极的回应。1972年之后,他与苏联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军事等协定,让苏联在利比亚库费腊绿洲建立大型战略空军基地。
卡扎菲的做法更加激怒了美国。1973年,美国福特政府宣布对利实行武器禁运,拒绝交付伊德里斯政权订购的8架C-130运输机。当然,此时美利关系还未完全破裂。美利关系真正恶化是在70年代末。1979年11月,伊朗伊斯兰学生占领美国驻伊大使馆。美国要求与伊朗友善的利比亚从中斡旋,协助解决危机。但卡扎菲却站在伊朗一边,这使美国政府十分不快。12月2日一群利比亚人纵火焚烧了美国驻利的大使馆。这一事件迅速恶化了美利关系。美国和利比亚相互撤回大使馆人员,但尚未彻底断绝外交关系。
的黎波里风景
1981年,罗纳德·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对苏强硬的政策,并且视利比亚为苏联的代理人。美国决定杀一杀卡扎菲的气焰,并且将冲突的地点选择在锡尔特湾。锡尔特湾是利比亚北部的一个海湾,利比亚宣称是其领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北纬32度30分为分界线画了一条所谓的“死亡线”,锡尔特湾恰好在死亡线以南,只要美国军舰闯入即遭痛击,但美国及大多数西方国家只承认其有12海里的领海范围。8月18日,美国以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号为核心的美国海军第六舰队特遣舰队闯入锡尔特湾,诱引利比亚飞机出击,以便借口“自卫”进行军事报复。这一招果然有效,利比亚飞机随即升空。19日,美军击毁两架利比亚飞机,并宣称:美军是出于自卫而击落那两架来犯的飞机,自卫是没有错误的。空战过后,美利关系降到了冰点,双方断绝了外交关系。但这并没有让卡扎菲屈服。
美国还指控卡扎菲与恐怖主义有染。美国认定70年代几起恐怖事件都与卡扎菲有关,但卡扎菲矢口否认。1985年12月23日,埃及民航648号航空客机在由雅典飞往开罗的途中,被歹徒劫持,致使60名乘客丧生,机上9名儿童无一幸免。12月27日,恐怖分子又袭击了罗马和维也纳国际机场以色列航空公司的办事处,造成100多人伤亡。由于4名恐怖分子有3名被当场击毙,另一名在身中数弹后也奄奄一息,也就无法确认他们的真实身份。
但美国认定卡扎菲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策划了这些恐怖活动,并且还称利比亚向30个恐怖主义集团提供金钱、武器等。1986年1月7日晚,里根宣布对利比亚实施全面的经济制裁。美国冻结了利比亚在美国的全部资产,禁止所有美国人和美国公司同利比亚做生意,同时劝告1500名美国人在2月1日以前从利比亚撤回,否则就要被判罚款或监禁。3月24日,美军还对利比亚实施了代号为“草原烈火”的军事打击行动,摧毁了利比亚防空导弹阵地的主要设施。
美军则毫发未损。这次军事行动更加加深了利比亚对美国的仇恨。利比亚国内出现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卡扎菲公开宣称利比亚要“用鲜血、生命和它拥有的一切来维护锡尔特湾的主权”。里根则针锋相对地声称,武力是卡扎菲唯一能懂得的语言,要再一次好好地教训利比亚。
1986年4月2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804航班在从罗马飞往雅典的途中突然发生爆炸,造成24人死亡,9人重伤,死者均系美国人。4月5日凌晨,西柏林拉贝勒舞厅发生爆炸,造成155人伤亡,其中44人为美国人。尽管卡扎菲发表声明称利尽管卡扎菲发表声明称利比亚与这些恐怖行动无关,但美国人仍一口咬定是利比亚人干的。事发当天,里根总统发表电视讲话,以强硬的口气向国人和全世界宣布:“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美国面对这样的恐怖主义行动决不能无动于衷,坐以待毙。”4月8日,里根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决定惩治卡扎菲,制定了空袭计划。4月15日深夜,美国正式实施该计划,对利比亚动了“外科手术”,结果卡扎菲虽幸免于难,但其养女却被炸死,双方积怨甚深。卡扎菲斥责美国在搞“国家恐怖主义”。
这种“恐怖”对“恐怖”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波音747喷气式客机从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起飞前往纽约,起飞10分钟后,在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发生爆炸,259名乘客全部遇难。在这次空难中有188名美国人。洛克比空难事件发生后,美英两国成立联合调查团,追查凶犯。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取证,最后查出制造这次空难的凶手是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的主任阿里·穆罕穆德·迈格拉希和一位工作人员拉明·哈利法·弗希迈,两人都是利比亚情报机构人员。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将装有炸药和定时器的两只皮箱送上了103航班。本来他们想等飞机飞到海上后才爆炸,查无实据,谁知飞机提前爆炸了。美国政府认为,这样的大屠杀恐怖活动如果没有政府最高层人士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矛头直指卡扎菲。美英两国通过意大利驻利比亚大使馆向利比亚递交了起诉书和通缉令。
在洛克比空难后不到9个月,即1989年9月19日,法国一架编号为772的联合航空公司客机在尼日尔特内雷沙漠上空爆炸,机上171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惨案发生后,法国立即成立了一个以布律吉埃尔法官为首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是利比亚为报复法国对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的支持,由卡扎菲的内弟塞努亚策划、利比亚驻刚果大使馆第一参赞埃拉兹拉格执行的一次报复行动。
这样,一场由美、英、法向利比亚联合发难的序幕就此拉开。
1991年11月14日,美、英要求利比亚立即逮捕阿里·迈格拉希和拉明·弗希迈并送交美、英两国审判,否则,将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报复行动。15日,法国总统密特朗也要求引渡与这一事件有关的4名嫌疑犯。11月27日,美、英、法再次发表声明,指责利比亚搞恐怖主义,要求利比亚在调查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和法国772航班爆炸事件的过程中与三国的司法部门合作,并要求利比亚立即交出嫌疑人,以此来证明利比亚真正放弃对一切恐怖主义组织的支持。利比亚断然否决了美、英、法三国的指控。
美、英、法三国将此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992年1月21日,安理会通过了第731号决议,要求利比亚在两案中提供合作。利比亚只同意在本国进行审判。美、英等国当然不愿意。3月31日安理会通过了第748号决议,要求利比亚在4月15日以前交出嫌疑人,否则从4月15日起就中断同利比亚的空中联系,实行武器禁运和外交制裁,直至利比亚交出嫌疑人为止。但是卡扎菲并不把制裁放在心上。他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我将对任何实施安理会制裁措施的国家采取报复行动。”
于是联合国开始对利比亚进行制裁。4月15日,所有从利比亚出发的航班都遭到拦截,被迫返航。法国、瑞典、日本、德国等国驱逐了利比亚的外交官。一年的制裁给利比亚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面对这一情况,1993年3月,利比亚主动提出同意交出涉嫌的两名利比亚公民,并对两次空难的440名死者的家属赔偿损失等,但只能将人交给一个中立的国家审理。美国断然拒绝第三国审理方案,双方在此问题上形成新的对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8月,美、英、法先后发表声明,表示要对利比亚实行更严厉的制裁。1996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对伊朗和利比亚两国进行经济制裁的“达马托法”。该法对向这两国进行4000万美元以上投资的外国公司实施惩罚。但美国的这一做法却遭致欧盟和日本的批评,因该法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一直到1998年,洛克比危机才出现解决的迹象。几年的制裁使利比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利比亚做出重大让步,同意将两名涉嫌人交给美、英审理。但在涉嫌人被定罪后的服刑地点问题上却存在争议。联合国在8月份通过了第1192号决议,决定一旦利比亚交出两名涉嫌人,联合国将暂时中止对利比亚的制裁和空中禁运。12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出访利比亚,就存在歧义的服刑地点问题进行调解。
2000年3月,美国国务卿帮办率领事代表访问利比亚,这是两国交恶以来美官方代表团首次访利。
2003年8月,利比亚致函安理会表示对洛克比空难负责、愿向遇难者家属支付赔偿,同时谴责恐怖主义。12月卡扎菲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接受国际社会的武器核查。这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可能。确实,长期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利比亚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特别是“9·11”之后,利比亚外交上更是处于被动局面,卡扎菲从伊拉克萨达姆的命运中也清楚地看到,利比亚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而与美国和解,利比亚可以引进西方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大幅度地增加石油产量和提升经济实力,有助于消除国内各种危机因素,稳固卡扎菲的统治。对深陷伊拉克泥潭的美国来说,也希望通过解决利比亚问题在阿拉伯世界打开新的局面,促进伊朗核问题的解决。
2004年10月11日,欧盟结束了对利比亚12年的经济制裁并解除了对利比亚长达18年的武器禁运。9月20日,布什签署彻底解除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的命令。9月28日,美国宣布与利比亚恢复外交关系。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改利比亚的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内战后组建的利比亚国民议会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