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咸鱼干”
朋友圈里的“咸鱼干”
80后杨晓东是位地地道道的海岛姑娘,一家人生活在黄海深处的獐子岛上。靠山吃山,海岛人打上来的活鱼吃不了,就有用盐洗好,晒成鱼干的饮食习惯。杨晓东从小在海岛长大,自然也对这种“咸鱼干”情有独钟。现在,她正打算把海岛的“咸鱼干”在互联网上做大。
海岛80后的鱼干
“家里的不少亲戚都搬到城市生活,每到秋冬季节,他们都会要求我帮他们晒点咸鱼干捎过去吃,”杨晓东说,起先,自己做咸鱼干除了自己吃,就是送给家里的亲戚。后来,因为自己在岛上的旅游公司工作,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外地来的客人。“岛上海鲜倒是很多,但由于多是活鲜的,外地客人有的时候很难带走,他们经常会问我岛上有没有一些土特产。”杨晓东说,每逢此时,自己会告诉游客们留下联系方式和地址,秋天晒好咸鱼干会邮寄一些给他们。也正因如此,自己的微信上渐渐有了成百上千的微信好友。而吃过这些咸鱼干的人往往会有重复购买的需求,希望能买到更多。
杨晓东告诉记者,真正让自己萌发了把“咸鱼干”做成商品想法的,就是这些外地客人不断的询问。她觉得,獐子岛海域环境优越,各种鱼类也非常丰富,为什么不能把岛上人习以为常的食品做成商品呢?“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是做微商的,他们经常会要求我帮助他们转发一些产品信息,但我总觉得,这些东西我也没有使用过,没法做实心实意的推荐。”今年开始,杨晓东就开始尝试在微信朋友圈里售卖自己精心晒出来的“咸鱼干”,棒鱼、偏口、黄鱼、黑鱼、鳝鱼这些品种的鱼干不一而足。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每次图片一晒出来,几十斤晒好的咸鱼就被“抢购”一空。坐在家里足不出户,杨晓东不仅把“咸鱼干”卖到了大连的写字间里,更有很多东北以及北京、上海的客户排队等着收货。
面临产量尴尬
这种火爆让杨晓东深感意外。她从来没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鱼干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但即便如此,杨晓东还是保持着海岛人特有的质朴。“我的鱼干不能按斤卖。”杨晓东解释说,现在不少鱼的价格较高,比如獐子岛特产的鳝鱼,鲜鱼价格已经在每斤60元。“鱼干晒一天和晒三五天水分完全不同,如果按斤卖,晒的时间短的鱼会非常赚钱,但我不会这么做。”杨晓东说,她还是会核算一下成本,每条鱼加上一定比例的加工费再出售。“我只赚我自己应得的那部分,”杨晓东说。
现在,杨晓东正在和自己的爱人筹备一家实体店。“咸鱼干是秋冬季节制作的,但上岛的客人一般集中在春夏季节。所以我们想让客人看到实物。”杨晓东说,由于今年第一年在微信上卖鱼干,没有太多准备,因此经常会面临货不够卖的局面。“明年我打算在鲜鱼大量上市的季节多囤积一些,把这个产业做大。”杨晓东说,海岛上这个季节渔民已在家猫冬了。如果这个产业能做大,海岛人冬闲的时候也可以有所收入了。
“还有一个问题,尽管獐子岛渔业资源丰富,但这种海鱼毕竟还是有限的,如果这个产业一旦做大,产量的确很难跟上。”杨晓东说,今年,很多客人都是排着队等待买鱼干的,明年即使会囤一些鲜鱼,但数量也有限。产量尴尬还是这个产业做大的一个瓶颈问题。“但我不打算做长海县以外的鱼,坚持海岛特色应该是我的卖点。”在这个问题上,杨晓东似乎想得很清楚。
把土特产做“红”
杨晓东让“咸鱼干”走红微信圈的经历让记者想起几个月前的一件事,当时一篇《我为何离开腾讯卖潮汕特产》的微信公众号文章,6小时内阅读量突破了十万。作为前腾讯集团市场公关高级经理,主人公徐锐锋和高中同学林丹煜两个潮汕“85后”合伙开了一家潮汕特色小吃店,线上开微店,线下开体验店,一时间红火异常。另外两个发生在今年的例子是,由于搭上互联网销售加之广泛的微信营销,湖南“炎陵黄桃”今年销售周期由原来的30天缩短为20天,销售均价由原来的20元/公斤涨至27.8元/公斤。浏阳大围山镇同幸村汪金明家的蜂蜜远近皆知,但年初仍有数千斤蜂蜜滞销。通过“网上供销社”平台标准化包装上线后仅两周,6100多斤蜂蜜便被抢购一空,价格也从年初的12.5元/公斤涨到了25元/公斤。
依靠在朋友圈的传播,加之互联网的无边界销售,原本只在某个地区被认同的土特产现在显然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而显然,在这其中,分享经济功不可没。专业人士建议,土特产与互联网搭车,借助社交平台的分享至关重要。未来此种模式的发展步骤将可以概括成几个流程:首先是开辟微信营销平台,组建核心团队;其次是形成粉丝集群,增加关注度;第三是招募合伙人,发展分销商;最后便是对接农产品基地,达成供销协议。
■记者孙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