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三个儿子,相比太子和汉王朱高煦,朱高燧才是最精明的
朱棣的三个儿子,相比太子和汉王朱高煦,朱高燧才是最精明的
朱棣的三个儿子,相比太子和汉王朱高煦,朱高燧才是最精明的
世人皆知朱棣最器重的是二子朱高煦,最疼爱的是太子朱高炽,却不知最会审时度势的,竟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三儿子朱高燧。这位看似存在感最低的赵王,不仅在朱棣在位期间全身而退,更在侄子朱瞻基登基后保全了性命。他那句"识时务者为俊杰"说得轻巧,可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朱高燧究竟是如何在明朝最危险的储位之争中全身而退的?他又是如何在兄弟相争中保全了自己的富贵?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出身显赫的小儿子
洪武二十五年,正当燕王朱棣在北平府城忙于军务之际,府中传来喜讯:燕王妃徐氏产下一子。这个小王爷便是朱高燧,朱棣最小的儿子。
当时的北平府,正值寒冬腊月。朱棣特地在王府东院辟出一处暖阁,命人四处搜罗珍贵药材,熬制补汤给产后的徐氏服用。这个小儿子生得玉雪可爱,尤其是那双眼睛,与徐氏简直一模一样。
朱棣为小儿子取名"高燧","高"字是朱棣这一代兄弟的字辈,"燧"取自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之意,寓意光明与智慧。这个名字倒是应了他日后的性格。
朱高燧生下来就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他的大哥朱高炽已经六岁,二哥朱高煦四岁,都在南京城跟着太祖朱元璋学习。这让朱高燧有了独占父母宠爱的机会。
燕王府里的老人都说,朱高燧从小就特别懂事。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母亲徐氏的寝宫门口等候,见了母亲就规规矩矩地行礼,从不喧闹吵嚷。徐氏常常感叹:"这孩子,倒像个小大人似的。"
朱高燧四岁那年,朱元璋驾崩。朱棣立即启程返回南京,但因为朱高燧年纪尚小,便留在北平由徐氏照看。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朱高燧却总是早早起床,在院子里练习骑马射箭。
建文帝即位后不久,朱棣便开始了"靖难之役"。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年仅七岁的朱高燧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早慧。当时北平城内局势紧张,许多王府下人都人心惶惶。但朱高燧却能稳住场面,在母亲徐氏的指导下,安抚府中上下。
一次,有探子来报说建文帝派人暗中潜入北平,意图劫持燕王家眷。七岁的朱高燧不慌不忙,吩咐府中侍卫加强戒备,并命人将消息暗中传递给城中的燕王旧部。这一手,让潜入的细作无功而返。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朱高燧也随着父亲从北平迁往南京。十岁的朱高燧第一次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两位兄长,这时的朱高炽已是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而朱高燧因为年幼,暂时还没有封号。
在南京的头几年,朱高燧过得并不轻松。大哥二哥从小在南京长大,早已熟悉朝中事务,而他却要从头开始学习。但他并不着急,每天除了跟着老师读书习字,就是默默观察朝中大事。
二、暗藏锋芒的少年时代
永乐五年,朱棣突然下了一道旨意,任命年仅十五岁的朱高燧为北镇抚司司长。这个任命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议论,要知道北镇抚司可是皇帝的耳目,朝中大臣还从未见过如此年轻的司长。
有趣的是,就在朱高燧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桩棘手的案子。有人告发说,城中有商人私自铸造铜钱。按照明朝律法,私铸钱币可是死罪。朱高燧接到案子后,并没有立即动手抓人,而是先派人暗中查访。
三日后,朱高燧带着衙役直奔那个商人家中。谁知一进门,就看见那商人正在和一位身着绸缎的官员密谈。这位官员正是太子府的管事。朱高燧不慌不忙,对着那官员施了一礼,说道:"下官奉命查案,还请大人行个方便。"
这件案子最后查明,那商人确实私铸铜钱,但数量不多。更重要的是,查出了一个专门收购私铸钱币的团伙。朱棣知道后,亲自召见了朱高燧,对他的办案手段大加赞赏。
不过,朱高燧在北镇抚司的差事并没有做太久。永乐六年初,徐皇后突然染病,朱高燧立即辞去职务,回府侍疾。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为母亲煎药、捶背、读书解闷。即便如此,徐皇后的病情还是日渐沉重,最终在这一年离世。
徐皇后的离世,让朱高燧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刻苦用功。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朱高燧主动请缨,负责运送宫中器物。一路上,他日夜兼程,每到一处都亲自检查货物,确保万无一失。
这时的朱高燧,已经展现出了与兄长们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太子朱高炽性格温和,整日与大臣们讨论治国之道;汉王朱高煦则性格暴躁,常常带着亲信操练兵马。而朱高燧却是深居简出,既不结交权贵,也不争权夺利。
永乐九年,朱棣第一次北征漠北。临行前,朱棣破例让朱高燧随军出征。这一路上,朱高燧跟着父亲走遍了大漠,亲眼见识了草原民族的彪悍。有一次,军队遭遇沙暴,朱高燧立即组织士兵搭建帐篷,避过了这场灾难。
回京后不久,朱棣便下旨封朱高燧为赵王。这个封号可不简单,赵国在战国时期可是强国,朱棣这是看中了小儿子的能力。但朱高燧接到封号后,并未像其他藩王那样大张旗鼓地庆祝,只是简单地举行了封王仪式。
从此,朱高燧在朝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不像汉王那样高调,也不似太子那般八面玲珑。但凡有要事,他总是最后一个发表意见,而且每次说的话都恰到好处,既不会得罪人,也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储位之争中的左右逢源
永乐十二年春天,一场看似平常的宫宴,却暗藏玄机。当时朱棣正在为修建北京皇城的事情头疼,太子朱高炽主张从民间招募工匠,汉王朱高煦则提议从军中调派人手。两人争执不下之际,赵王朱高燧突然开口:"何不将工匠分为两批,一批从民间招募,一批从军中调遣?"这个建议立即得到朱棣的赞许。
朱高燧在朝中很少发言,但每次说话都恰到好处。这天宫宴之后,太子朱高炽特意召见朱高燧,称赞他的主意既解了父皇的难题,又给了兄弟两个台阶下。但第二天,汉王朱高煦也派人送来了谢礼,说弟弟替他解了围。
这种左右逢源的本事,朱高燧可谓炉火纯青。永乐十五年,朝中开始流传汉王朱高煦暗中训练私兵的消息。有大臣将此事报告给太子,朱高炽正为此事烦恼时,朱高燧来访。他建议太子不要声张,而是派人暗中查访。结果发现,所谓的私兵不过是汉王府上的几个侍卫在练习骑射而已。
同年冬天,朱棣召见三位皇子商议筹建皇家藏书楼的事。这次朱高燧又显露了他的聪明才智,提出要在藏书楼中设立专门的抄写处,聘请能工巧匠誊抄珍贵典籍。这个主意不仅解决了典籍保存的问题,还为朝廷培养了一批文书人才。
永乐十七年,朱棣准备再次北征。临行前,他让朱高燧负责监督北京皇城的修建工程。这是个极其敏感的差事,因为工程中既有太子派系的人,也有汉王的亲信。朱高燧接到任命后,立即拜访了当朝重臣夏原吉。
夏原吉是朝中的老臣,同时也是修建皇城的总负责人。朱高燧向他请教了许多工程上的细节问题,还主动提出要跟随夏原吉实地勘察。这一举动让夏原吉十分感动,当即表示要全力配合赵王的工作。
在监督工程期间,朱高燧每天都要巡视工地,遇到争执就及时调解。有一次,太子派系的工匠和汉王府的人起了冲突,朱高燧当场拿出朱棣留下的腰牌,喝令双方退下。事后,他既没有追究责任,也没有向朱棣报告此事。
永乐二十年,朱棣病重,太子和汉王的争斗愈发激烈。这时的朱高燧,反而变得更加低调。他除了每日问安,就是在自己的王府中读书写字。朝中大臣们都说,这位赵王殿下真是个难得的明白人。
或许正是这种处世之道,让朱高燧在储位之争中全身而退。他既不像太子那样树敌太多,也不似汉王般咄咄逼人。朱棣临终前召见三个儿子,朱高燧跪在榻前,只说了一句:"儿臣愿为太子尽忠。"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松了一口气。
四、朱瞻基继位后的明智之举
洪熙元年八月,太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燧立即上表称贺。这位新皇帝对这个弟弟倒是格外宽容,不仅保留了他的赵王封号,还增加了食邑。谁知不到一年,洪熙帝就驾崩了,其子朱瞻基继位,改元宣德。
朱瞻基登基后的第三天,朱高燧就主动上书,请求削减自己的卫队规模。这份奏章引起了朝野轰动。要知道,在明朝藩王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卫队规模。朱高燧这一举动,等于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军权。
宣德皇帝对这个小叔叔的举动十分满意,当即下旨褒奖。但朱高燧并未就此止步,他又上书请求裁撤赵王府中的仪卫司和群牧所。这两个机构看似不起眼,实际上都是藩王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月后,朱高燧又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将自己府中最精锐的常山中护卫也交给了朝廷。这支护卫队是当年朱棣亲自挑选的精兵,朱高燧一直把他们视为最后的依仗。
这一连串的举动,让宣德皇帝十分感动。有一次在朝会上,宣德皇帝当众表示:"赵王叔叔知情达理,真是朕的好榜样。"这句话传出去后,朝中大臣们纷纷称赞朱高燧识时务。
宣德三年春天,朱高煦在南京谋反的消息传来。朱高燧立即上书,请求率军讨伐。但宣德皇帝没有答应,只是让他留在北京,安心做个富贵闲人。朱高燧接到旨意后,立即闭门谢客,三个月不出王府。
这时候的朱高燧,已经完全放下了争权夺利的念头。每天除了在府中读书写字,就是陪着家人种花养鸟。有大臣上书说赵王府奢侈浪费,朱高燧二话不说,就裁撤了一半的仆役。
宣德五年,宣德皇帝下旨重修北京城。朱高燧主动请缨,要求参与其中。但这次他不是当总管,而是专门负责监督工程用料的质量。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查看,发现劣质材料立即报告工部,从不徇私。
宣德六年,朱高煦的叛乱被平定,这位二哥最终在铜炉中被烧死。朱高燧接到消息后,立即上书请罪,说自己没有管教好兄长。宣德皇帝派人送来了一份诏书,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赐给他一批珍贵的瓷器和丝绸。
从此以后,朱高燧在北京城过起了清闲的生活。他虽然还保留着赵王的封号,但已经没有了任何实权。每逢朝廷大典,他都准时参加,但从不发表意见,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站着。这种明智的选择,为他赢得了安稳的晚年。
五、传世十代的赵王福分
朱高燧的明智之举,为赵王一脉带来了绵延不断的福荫。宣德十年,朱高燧的长子朱瞻墡继承赵王爵位,成为第二代赵王。这位小赵王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在朝廷各项活动中始终保持低调。
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即位。当时的赵王府上下,都谨记着朱高燧留下的家训:"富贵当知足,权势莫贪多。"第二代赵王朱瞻墡每次上朝,都恪守礼仪,从不干预朝政。有一年,英宗要南巡,特意召见赵王,询问赵王府的近况。朱瞻墡只是简单回答:"承蒙皇恩,一切安好。"
到了景泰年间,第三代赵王朱见泽更是谨慎。当时的景泰帝为了巩固政权,对宗室亲王多有打压。但赵王府因为一向安分守己,反而得到了特殊照顾。有一次,景泰帝特意在御花园设宴,单独召见朱见泽。席间,景泰帝问道:"赵王府为何能传承如此和睦?"朱见泽答道:"先祖遗训,不敢忘怀。"
天顺年间,第四代赵王朱见济继位。这时的赵王府已经成了北京城里最富贵的藩王府邸之一。每年春节,赵王府都会在府门外摆设粥棚,施粥救济贫民。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成为北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成化皇帝在位期间,第五代赵王朱见濓恪守祖训,每日只管读书写字,从不过问朝政。有一年,成化皇帝微服出巡,路过赵王府,看到府中灯火通明,进去一看,原来赵王正在教导子孙读《四书五经》。
弘治年间,第六代赵王朱祐棅继承爵位。这位赵王特别喜欢收藏古玩字画,但每次购买前都要先上奏朝廷,绝不私下交易。正德皇帝知道后,还特意赐给他一批珍贵的宫廷藏品。
到了嘉靖年间,第七代赵王朱祐橓当政。这时的赵王府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家风:不争权、不夺利,专心致志做个富贵闲人。每逢朝廷举办大典,赵王府都是最守规矩的。
万历年间的第八代赵王朱祐橚,更是将这种谨慎发挥到了极致。当时朝廷内外党争不断,但赵王府始终置身事外。有大臣想拉拢赵王府支持东林党,被赵王婉言谢绝。
天启年间,第九代赵王朱由橓继位。这时的赵王府虽然已经没落,但依然保持着祖上的体面。每年除夕,赵王府都会按照祖制,向皇帝进贡一批字画。
崇祯年间,第十代赵王朱由检是这个藩王府的最后一位当家人。当时天下已经大乱,但赵王府依然遵循祖训,不参与任何党争。直到明朝灭亡的那一刻,赵王府的大门都是紧闭着的,一如当年朱高燧定下的规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