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南极科考站数量:美国有6座,日本有4座,中国有几座?
中美日南极科考站数量:美国有6座,日本有4座,中国有几座?
南极,这块似乎离世人遥不可及的大陆却暖意融融。
因为即使没有常住人类,这里依然有80多个科学考察站。
其中有30个国家参与建设。
这些科学考察站中,有俄罗斯数量最多,达到了8座。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
这个以高科技著称的国家,在南极建立了6个科考站。
那么日本呢?
又在南极建立了几个科考站呢?
中国又在南极建立了多少座科考站?
美国、日本和中国又在南极进行怎样的研究?
它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伙伴关系,甚至是“竞争+合作”。
美国6座科考站 代表着什么?
1956年,美国在南极八分区建立了第一座科考站。
之后,又在南极分别建立了5个科考站。
这样算下来的话,美国在南极的科考站数量上是最多的。
在美国设立的6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麦克默多站、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哈理斯站,并且还有两个临时研究站。
麦克默多站自1956年开始建造,以“前进”为名字,主要用途是进行气象观测。
该站位于西南地区,相距罗斯冰架约两百公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观测中心和研究中心。
该站不仅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一座科考站,也是一处科研基地。
据数据统计,从1957年至2019年间,接待人员多达1500人次,每年夏天还有700人作为研究人员和科研人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而且人数还在逐年攀升,近年来几乎接近800人次了。
而冬天则不稳定,有一年甚至只有30人。
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配电室,还有四台大型柴油发电机,用来为整个研究所提供电力供应,同时还有一个备用发电系统,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这些之外,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还设有一个供人休息和娱乐的区域,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增进交流的空间。
整体而言,该研究所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哈理斯研究所与其他美国研究所相比,其实它并没有提供住宿,只能拉着大篷车来临时住宿。
虽然临时性,但是它具备许多实验室功能,主要用作科学研究。
1997年到2001年期间,并没有运作,只是在2001年才重新投入使用。
日本4个科考站 pionner record
日本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运冰国之一,其造船、造冰技术非常先进,日本一直致力于南极的冰山探索。
1839年,当时没有一位名叫“田轮”的日本商人带领一支船队前往日本,原本只是单纯地希望能够和南极地区进行贸易,但是却意外发现了海面上的巨大冰山,他便把这个消息发到国内,此消息震动全国。
由于当时日本正值幕末时期,也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导致日本不能专心进行南极开发。
1856年,日本将这项任务交给一位叫“晓山”的海上专家,此人当时还是幕府方面的一名官员。
如今可以说这件事与晓山直接相关,因为晓山就是日本“探险王”的名字。
晓山对着之前田轮留下来的详细的报告,开始对南极进行探索,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钻研,并且创立了熔岩火锅,不断地往返于日本和南极之间寻找合适的技术人员和资金,不断改进当下的技术,在1861年成功地驾驶着雪橇船等工具前往日本。
1879年,日本正式派出了米纳级探险队前往日本,这大概是亚洲第一支踏足南极大陆上的科学探险队伍了。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日本已经有能力组织更先进的科技团队进行科学探险,于是在1957年的时候,日本正式宣布派出了一支勘探团前往南极地区进行科学探险。
日本第一支勘探团进入了南极重规模最大的“维克托环礁”地区,在此期间他们还与苏联团队联合探索,在1956年的时候,他们就在维勘环礁建立了一座维勘环礁科普基地,这也是日本第一座科普基地。
后来日本还建立了另外3座科研基地。
日本共四个科研基地,其中一座为临时性的碳探基地,还有一座称为中期百万基地,主要用于科研观察和数据维护,还有一座叫新爱知海站,主要用于科研观测和数据维护。
中国五个科考站 逐步向内陆推进
中国自1984年以来就开始设立科研基地,目前我国在南极已经拥有5个科研基地,其中有3个常规性的科研基地,还有2个流动类型.
这5个科研基地分别为长城、卓越、昆仑、姚明、黄河五号营地。
其中长城第五百公里处建有长城基地,这是我国第一座设立于南极的大型科研基地,主要用于气象观察和生物调查工作,它不仅是我国第一座常设性的科研基地,也是中国第一个常设性的南极观测基地,也是我国第一个永久性气象观测中心。
卓越总站位于甘肃省盘州市,它是由清华大学建设运营管理的,也是我国第二座常设性的科研基地。
昆仑站位于昆仑山脉北侧,是第三座固定性科研基地,它主要用来做大气、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也是我国首个内陆科研基地。
姚明邮政局隶属于中国西部大开发规划下,由甘肃省政府管理运营,是中国第四个位于南极地区的常设性科普基地。
黄河5号营地是我国第五个位于南极洲的常规科普营地,它主要用于我国学生发表论文等活动,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野外类科普营地。
近年来,我国逐渐向内陆地区推进,这代表着我国正在不断扩大科研能力与规模,同时也是我科技实力增强的重要体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