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大会是明末农民起义发展的重要节点,决定的作战方略堪称创举
荥阳大会是明末农民起义发展的重要节点,决定的作战方略堪称创举
明王朝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明思宗朱由检诏命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自陕西东进,山东巡抚朱大典由山东西征,两面夹击高迎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为了应对明军的“围剿”,起义军领袖高迎祥在李自成的建议下,聚集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张献忠、马守应、罗汝才等,于河南荥阳召开紧急会议,共商抗击明军的作战方略,史称“荥阳大会”。
义军领袖高迎祥(画作)
会议一开始,各路义军的与会将帅便立足自身的处境,打着各自的小算盘,此起彼伏地喧嚷着个人的观点、意见。
有的畏惧明军的强势进攻,提议暂时退缩,保存力量;有的主张固守各自的地盘,届时呼应救援;有的建议向明军防守力量薄弱的西南等地区转进,开辟新的根据地;有的则认为,大家应协同作战,积极主动地迎击明军……
高迎祥的副手李自成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敌我现状,并明确指出:“强大的敌军来势汹汹,任何一支义军都难以独立抵挡。”
接着,李自成旗帜鲜明地提议,义军要想打破敌人的“围剿”,巩固已有的战果,必须兵合一处,将打一家;统一调度,联合作战。
荥阳大会上的李自成(画作)
他还豪气干云地鼓励众家首领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
最终,张献忠、罗汝才、马守应等实力较强的义军首领,在高迎祥、李自成的反复解说、引导下,搁置分歧,接受了李自成的对敌方案,同意将十三家七十二营义军整合、组建为五路大军。
第一至第四路大军,分别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防御或迎击敌军。其中,东部是主要抗击方向,力求突破。第五路大军,负责往来接应、援救。
具体的部署为:贺一龙、贺锦等南御四川、湖广的明军;马进忠、横天王、李万庆、许可变等,西阻陕西明军;罗汝才、惠登相等驻守荥阳、汜水,扼守黄河隘口;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率军东征;马守应、九条龙等率部往来游击策应。
荥阳大会上的义军首领(画作)
这一战略部署,不管是就当时的战争局势来讲,还是对起义军的发展壮大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各路义军能够严格地落实、执行,明代以后的中国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可惜的是,荥阳大会后不久,曾言之凿凿地表示坚决奉行大会既定方略的各支起义军队伍,又各自为战、分散活动,致使联合、统一行动有名无实,导致各部的对敌作战不断受挫。
尤其是,大会议定的主要作战计划——东征,很快破产。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在率军东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意见分歧,难以合作抗敌。
这种情况下,高迎祥、李自成只得率本部人马返回河南,随之与罗汝才等汇合入陕。张献忠则率领自己的部队,按照个人的一己之见,进军南方。
进军南方的张献忠(画作)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率部从汉中北进,在谋攻西安的途中,不幸遇伏被害。
高迎祥之死,对各路农民起义军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没能奉行“荥阳大会”决策的他们,失去了联络和指挥的中心,被明军各个击破,有的甚至遭受重创。
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继续高举“闯王”大旗,独自统帅高迎祥留下的队伍,转战于川陕之间。由于敌人的强大和义军中存在的严重的“流寇”作风,导致李自成接连败北,队伍不断缩减。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李自成在潼关战败,“尽亡其卒”,只与刘宗敏等十八人突出重围。之后,他们避入商洛山,偃旗息鼓,待机再起。
待机再起的李自成(画作)
同年,南下作战的张献忠也迫于明军的威势,不得不在湖北接受明朝廷的招抚。随之,驻守谷城,屯田自养。罗汝才等其他义军既有“受抚”的,也有见势不妙,自行退入山高林密之地养精蓄锐的。
这样,明末农民大起义进入了低潮。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随着张献忠的重举义旗,李自成等才又趁机振奋而作。
综上所述可知,荥阳大会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
以高迎祥为首的各家起义军,在长期反抗明王朝残暴统治的武装斗争中,初次认识到联合作战的必要性,并企图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
高迎祥与各路义军(画作)
在此前提下,面对强敌的他们及时商定了客观、正确的联合作战方略——统一行动,分头防御,重点进攻;找准薄弱,乘机歼敌,突破重围。
如此集会商讨战略战术,谋划大规模的联合作战,这在以往的中国农民革命战争中不曾有过,堪称创举。
可惜的是,政治斗争目标尚不够明确的各路起义军,没能克服分散主义、流寇主义等种种弊端,致使动机纯正的荥阳大会没能收获预期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明史》、《怀陵流寇始终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