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辽西看秧歌,过把红红的辽西年
带你去辽西看秧歌,过把红红的辽西年
带你去辽西看秧歌,过把红火的辽西年
——带你去辽西看秧歌(1)
辽西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古时候有辽西郡,建国后有辽西省,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才划归到辽宁省。辽西地区在历史上很长时期,是中华文明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的纽带,文化传播的路线是北京、承德、朝阳 一线。春秋战国以来,辽西地区就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带。这里曾经是中原汉族力量最先触及的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燕、三国时期的乌桓、南北朝时期的前燕、后燕,都在辽西地区留下了历史足迹。
朝阳在整个辽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据于中心地位。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辽东重镇。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为龙城, 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期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隋唐时期,朝阳为营州,唐诗人高适写有《营州歌》。作为辽宁最古老的古城,朝阳曾有柳城、龙城等多种称呼。
辽西特别是朝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这种具有典型辽西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传统就是辽西乡情。感受一个地方的乡情,就要深入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当中。
正月里来辽西、来朝阳吧!在这里看秧歌跑黄河,过把红红的辽西年。
朝阳秧歌在整个辽西地区久负盛名,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朝阳民间秧歌也称朝阳社火,早在2005年朝阳社火就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8年 1月31日,文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朝阳社火榜上有名。
朝阳秧歌,豪放,欢快,喜庆,热烈,风格独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深厚的区域色彩。朝阳秧歌从其表演形式看,可分为踏跷秧歌和地秧歌两大类。
踏跷秧歌按其跷腿的高矮还分为大高跷(五尺五寸)、小高跷(三尺以下)和寸跷。朝阳的高跷秧歌,在整个辽西地区独具特色,一是跷高,一般最矮的都在一米以上,最高的曾达到二米左右,演员需坐在墙头上绑跷腿;二是扮相俊美,每个演员不论是服装还化妆,都像戏里一样,身着古装戏服,脸似戏剧人物,这与当地长期流传的唱戏传统有关;三是秧歌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充分展现了朝阳人的豪迈性格。朝阳的高跷主要流行在大凌河川,双塔区哨口村的大高跷曾经是辽宁省最高的大高跷。除此以外,朝阳县报马村、陈杖子、贾家店、建平、利州和凌源的大高跷也一直为周边百姓所赞誉。寸跷主要流行在以朝阳县木头城子西营子为主的小凌河川一带。
地秧歌的种类就更丰富了,有黄河阵、九女船、夜八出、霸王鞭、背阁、台阁、跑驴、跑黄河、八锣八鼓、舞龙、中幡、皇会等形式。小凌河一带主要是地秧歌,以锣鼓为主,每个秧歌队最少有八锣八鼓,行进过程中,八锣八鼓的锣鼓点敲得让你的心跟着一起振动。与高跷相比,地秧歌的表演难度相对较小,对年龄也没有什么要求,不但农村扭,城里扭的也多了起来,许多社区广场晚上都有扭秧歌的。辽西秧歌队的演员领头的手拿花扇,穿绣袍,戴公子帽,叫耍公子,是唱秧歌的主要角色。后面的因时代各异,有什么包头的、斗丑的、才子佳人、神仙官吏、唐僧师徒、老头老太,以及文蒯武蒯、傻柱子等等。有些有实力的秧歌队还有耍狮子、跑旱船等表演项目。
辽西农村一直有着正月秧歌闹元宵的风俗。正月不扭秧歌,那就不是过年。辽西的秧歌一般是村民自发组织,组织秧歌叫出会,也叫办秧歌,领头的叫会首。许多村里都有秧歌盛会,从腊月底开始,会首们就开始张罗了,置服装买锣鼓召集人,大部分村庄都是过了初五就出秧歌了,出会那天先拜庙,再踩街打场。踩街就是在本村走街串巷表演,光扭不唱,往往是满村的人跟着围着观看。打场就是在本村集中或并户打场拜年,有的村子晚上打大场,是唱秧歌的重头戏,在高亢悠扬的喇叭和锣鼓的伴奏下,尽情的扭上一阵儿,彩扇飞舞,彩绸飘飘,丑旦互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全场欢腾。然后的几天就是走村串乡的入户拜年了,给秧歌拜年户送秧歌贴的叫撒拜年贴,接到拜年贴后的人家,准备迎接秧歌,摆上高桌板凳,桌上放上香烟茶水、水果糖果、花生毛嗑等。秧歌队由打大锣的领来后,拜年户便放几颗高升炮,叫接秧歌。秧歌队到场子后就开始打场唱秧歌拜年。
十四开始晚上撒灯,十五晚上放焰火跑黄河扭秧歌,闹元宵达到高潮。
正月里,除农村民间自发的秧歌表演以外,一些县城和乡镇也会组织大型的秧歌汇演,比如喀左县,每年的秧歌汇演都吸引了很多省内外的朋友前来,朝阳县木头城子、贾家店的秧歌会也是非常有名的。
2020年正月因为疫情搅的,城里城外山里乡下都没过上一个好年,上面有命令,不让聚集,乡下人听话连秧歌也不扭了。秧歌扭不成,秧歌人心里憋了一口气,这一憋就是一年。眼见着疫情不断好转,乡下人的心又活了起来。2021年正月,许多村子都自发地起了会,扭上了秧歌。联合村一个会首说,村里已经有二十来年没出高跷了,年前会里新置办了几十副高晓腿子和新服装,准备在正月里好好地耍上一回,许多村民兴奋地参与进来,都想尽情的闹个元宵。出会那天,村里出了三伙秧歌,拜庙踩街,好不热闹,久违的秧歌吸引了方圆十几里的人。他们说,不能因为新冠,就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给废了。
村里人说,疫情折腾两年了,事不过三,今年怎么也应该消停了吧。在赶集的时候问他们今年秧歌还办不办?他们说,办呀,这是必须的,不扭秧歌,这年怎么过?
辽西过大年,扭秧歌,必须的!
图虫视野拍摄的是生活,记录的是历史,分享的是文化,留下的是背影。28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标签: